高校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深厚的艺术与设计理论知识学养、强大的艺术与设计实践能力、独特的创新力和社会适应力,能够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设计的专业性人才为目标。高校在培养具有艺术创新力、创造力的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但笔者注意到,目前,部分高校的艺术教育存在重形式技巧而轻文化融合的教学倾向,在文化内容选择与文化内涵挖掘上缺乏创新,导致艺术教育内驱动力不足,艺术人才文化积淀与创新力不足。因此,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艺术教育的影响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优秀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艺术教育体系,应成为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资料图】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高校艺术教育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繁衍生息中形成的有关社会、政治、经济、艺术等物质和非物质优秀文化的总和,包括传统的习俗、风俗、文学、艺术、民间工艺等;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它又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经验、民族精神的代表,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对推动时代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具体到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学、美术、音乐、戏曲、雕塑、民间工艺等领域的深厚沉淀,是现代艺术创新发展的有力依托,是实施艺术教育的文化基础,能够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优质养分,推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充实完善;另一方面,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思想教化和价值引领的作用,让学生在文化艺术学习过程中持续接受优秀文化的浸润与熏陶,能够起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完善人格、塑造精气神的作用。
具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推动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一是推动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完善与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体量大、内涵深、跨域广、形式多元等基本特征,是完善和优化美术、音乐、舞蹈、戏剧、雕塑等艺术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设计的宝贵资源,能够丰富艺术教育课程内容,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增强艺术创作内涵。教学方法层面,要加大力度实施文化理论教学,并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教授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活学活用文化内容,深化对传统文化融入艺术创新实践的认识;要加大课程优化与研发力度,把握不同类型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的融合点,提高理论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的比重。二是进一步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道德素养、人文精神等多个领域,能够全方位培养学生文化素养、道德素养与审美意识,有利于拓展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三是进一步发掘艺术教育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使艺术教育课程有了更显著的思想教化属性,能够让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时更多地树立起文化自信心,拥有文化自豪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爱国主义教育。
从实践策略层面看,围绕高校艺术教育实践的基本主体,可以从教师、教材、教学等层面实施艺术教育的文化创新。首先,对教师来说,要及时更新艺术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文化教学能力,能够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既突出艺术教育的专业性、系统性,又能够从中挖掘出深刻的文化内涵,塑造学生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教材方面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增强艺术教育课程教材的文化属性,弥补传统艺术教育文化内涵不足的缺陷。高校应当整合现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精选出与当下艺术教育有紧密联系的部分,将其纳入艺术教育知识体系,从文化美育的角度推动艺术教育教材的革新升级。从教学模式来说,一是要加强信息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利用视频课、慕课、移动课堂、翻转课堂等基于新技术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减小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课堂的难度,增强艺术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互动性,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二是要推动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发展。传统文化是艺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文化资源现状,通过文化研学、艺术展览、艺术文化讲座、艺术教学实习,开展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活动,从而优化艺术教育课程结构、提升课堂教学层次性,均衡学生的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创新实践。
以区域优秀文化资源推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创新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区受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以及其他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独特文化资源。高校艺术教育的文化创新离不开对当地文化资源的吸收与运用。此外,对高校师生来说,区域文化资源相比其他文化资源更有熟悉感和亲和力,在融入之前已有一定的传播基础,因此,将其引入高校艺术教学课堂,会更有利于普及推广,对学生来说可接受性也更强。
这里的优秀区域文化资源定义范围较广,既包括一般的社会文化(如文化风俗、民间艺术等),也包括红色革命文化等。高校可以结合本校艺术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实际,发掘区域文化资源,并不断探索区域文化资源融入的新方式,充分激发区域文化资源对高校艺术教育的支撑作用。以社会文化为例,高校首先要在梳理当前艺术教育瓶颈问题、调研艺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明确艺术教育专业建设、课程设计、教学优化发展需求,秉持文化育人的相关理念,筛选当地社会文化资源,并将其有机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达到提高艺术教育文化内涵、充实艺术教育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丰富艺术教育教学形式的效果。比如,在深入走访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当地特色民间工艺的发展演变轨迹与传承现状,整理成体系化的调研成果,为高校艺术教育教材与课程创新优化提供参考。同时,吸收民间创意工坊和文旅体验式工艺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以推动传统艺术设计育人模式不断革新升级。但不管引入何种传统文化,重要的是高校艺术教育者要找到合适的融入方式,具备较强的教学创新能力,让区域特色文化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红色革命文化是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资源遍布全国,如江浙地区的建党文化、红船精神,赣南地区的中共苏维埃文化、苏区精神,北大荒的兵团建设文化、拓荒精神,云南边境地区的滇缅抗日文化,酒泉文昌等地的航天文化、航天精神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红色文化。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在形式数量和保存现状上有所区别,但都具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推动区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可以使高校艺术教育紧密联系群众,融入当地文化建设发展规划,更好地与区域文化发展政策对接。此外,当地政府在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文化成果,如深圳拓荒牛背后的奋力拼搏精神、改革开放文化,各地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建设中取得的发展经验,同样对艺术教育的文化创新实践具有启发意义。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成果丰硕,是高校艺术教育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艺术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树立“大文化观”和充分的文化自信,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兼顾文化涵养与艺术创新能力,不断推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发展。
【曹天慧系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董月鹏系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的设计学理论教育研究”、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面上项目(编号:LJKMR20221677)的研究成果】
来源:中国文化报